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僧人 他们真的忌女色吗

2017-10-15 17:12:4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管理员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僧人。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佛教盛行,历代名僧无数,有以佛教为主闻名(译经、讲解、取经、传法之类),也有以非佛教为主闻名(比如道佛结合、诗书画、科学、政治之类)。本博文兼顾全面,按年代排序,以贡献性、知名影响性、特色性、唯一性来选取,如取经的除本博选取外还有鉴真等,禅宗传法的还有二祖慧可、三祖僧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等,译经传法的还有真谛、义净、法藏等,以诗书画闻名的还有贯休、佛印等,下面就来盘点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僧人,仅供参考。

1 都城名士,山林玄僧-;-;支道林

【人物简介】

支遁(314-366年),字道林,世称支公,也称林公,别称支硎,本姓关。陈留(开封市)人,或说河东林虑(今河南林县)人。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他初隐余杭山,25岁出家,曾居支硎山,后至建康(南京市)讲经,与谢安、王羲之等交游,好谈玄理。注《庄子•逍遥游》,见解独到。后于剡县(浙江省嵊县)沃洲小岭立寺行道,僧众百余。晋哀帝时应诏进京,居东安寺讲道,三年后回剡而卒。他精通佛理,有诗文传世。据文献记载,《神骏图》画的是支遁爱马的故事。作《即色游玄论》,宣扬"即色本空"思想,为般若学六大家之一。其他著作有《释即色本无义》等。

【生平事迹】

出家初入名士圈

支道林本姓关,河南人,幼年随南渡的家人离开祸乱横生的北方来到江南。因家中世代信佛,他又聪明灵透,所以很早就悟到非常之理。他曾隐居在余杭山中,钻研经书,数年之后,便卓然独拨,见解出众。二十五岁时,他剃发出家。

初入京城,刚一打进以谈玄说道为务的名士圈,他便很受王濛看重,评论道:"参悟玄理的功力,比王弼毫不逊色。"殷融常叹息,卫玠死后,论精神气韵,后世尚无人能比。一见支道林便叹道:"真如重见卫氏。"一时名士谢安、王洽、刘恢、殷浩、许恂、郗超、孙绰等都纷纷与他结交。在京多年,留下许多风流韵事。

融合神理名流叹服,开创玄佛结合

支道林为人大方,升座讲经,只标举大义,辞章文句就不免有所遗落,拘守经文者便讥讽他鄙陋无知,谢安却极力称赞:"林公说法,正如九方皋相马一样,只看其骏逸与否,而忽略其毛色是黑是黄。"支道林与诸人谈学问,妙语如珠。

支道林虽是僧人,对《庄子》却精熟无比,《庄子•逍遥游》一向被认为难解,名士们钻研体味,总不能超出向秀、郭象的水平。这两人以为,万物各任其性,各当其分,无论是芸芸俗物还是圣贤,是有待于外物还是相反,都是逍遥。支道林以佛理来解释,便卓然独立。他的解释基于英其《即色论》,认为外物没有自性,虽然存在仍然是空,只是人生执着,外物才"有"。那么,只有对外物不起执着之心,顺应外物而又超然物外,"物物而不物于物",悠然无待,畅游于无穷放浪之境,才能求得至上的满足,才能叫做逍遥。此说标新立异,被称为"支理"。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僧人 他们真的忌女色吗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僧人支道林

投身剡山注经

很快他便投身剡山,他相中沃洲小岭,便派人去向竺法深买,竺法深也是名僧,答道:"想来就给,哪听说过巢父、许由买山而隐的呢  "十分慷慨。于是在那里立寺传道,聚集了百余名僧众又作了《座右铭》,勉励懈怠者:"……茫茫三界,无边无尽地束缚世人,烦劳自外袭来,愚心在内萌动,理应殉身赴法如饥似渴,心怀遥远而忘掉疲劳。人生一世,细如朝露,……应心平气和,立志无为。……"数年后,支道林又到石城山,建栖光寺。他打坐山门,游心禅苑,吃野果,饮溪水,放浪心志于无生无灭的境界。又注《安般》、《四禅》等经。

后来,支道林曾来到山阴,讲解《维摩诘经》。许恂为都讲,负责提问,支进行解释。支每讲解一义,众人心满意足,以为许无可再问,等许一发问,众人又鼓掌欢呼,以为支无法讲通。如些往复,最后众人无不嗟叹二人言辞之美,但却对其佛理不大了然,大家都以为心领神会,结果自己一说,反复三两次便乱了。

进驻东安寺讲经

晋哀帝(362-;366)即位后,两次派使者请他到京,他便走出山林,重入繁华的都市,在纷乱的红尘中迎来送往。他住进东安寺,讲解《道行波若》,朝野士庶无不叹服,以为法师在山中修炼多年,果然面目一新。

再回剡山,寿尽归林

一转眼三年过去,支道林又怀恋起清净的山溪与幽密的树林,他上书请回东山。皇帝许可。回到剡山,支道林便栖身林泽,在远离尘嚣前自然之中体悟、玩味生命。

然而他没能再一次返回尘世。他有同学法虔,精于妙理,出神入化,忽然死了。他听到消息,在林中低头徘徊多日,叹道:"钟子期死后,伯牙便将琴摔掉,茫茫人海,知音难觅,推己求人,确实不假。法虔一去,我说话再无人欣赏。哎,心中之情,郁结不散,我也要去了。"不久便病倒。他开始作《切悟章》,临死才成,一放下笔便咽了气。这一天是太和元年 ( 366)四月四。

许多年以后,高士戴逵经过他的坟墓时,不由感叹道:"善言尚未传远,坟间树木已合抱粗。但愿林公绵绵神理,不与寿数同时消尽!"他抬头,见树间一只鸟飞向林中。

2 取经第一,佛教革新-;-;法显

【人物简介】

法显(334-;420年),俗姓龚,平阳武阳(长治市襄垣县)人,东晋高僧,三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法显六十多岁的高龄,与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四人结伴,从长安出发西行。至张掖,又遇见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共进至敦煌。敦煌太守李浩,供给法显等五人渡流沙河,经鄯善,至乌耆国。与法显同行的僧人,或至高昌,或至罽宾,法显与其他三人则渡过葱岭,到达北天竺。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法显等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游历20多个国家,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前后历时13年,于义熙九年(412年)归国。

【生平事迹】

自小出家志坚贞

佛教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很大发展。各种佛教流派,纷纷传入中土;佛教典籍,被大量翻译;全国各地广修佛寺;佛教信徒,迅速增多。西晋时,全国佛寺已有一百八十座,僧尼人数多达三千七百人。法显正是生活在佛教在中国空前大发展的这个历史时期。

法显本姓龚,他有三个哥哥,都在童年夭亡,他的父母担心他也夭折,在他才三岁的时候,就把他度为沙弥(即送他到佛寺当了小和尚)。十岁时,父亲去世。他的叔父考虑到他的母亲寡居难以生活,便要他还俗。法显这时对佛教的信仰已非常虔诚,二十岁时,法显受了大戒(和尚进入成年后,为防止身心过失而履行的一种仪式)。从此,他对佛教信仰之心更加坚贞,行为更加严谨,时有"志行明敏,仪轨整肃"之称誉。

不畏艰险西取经

东晋隆安三年( 399年),六十五岁的法显已在佛教界度过了六十二个春秋。六十多年的阅历,使法显深切地感到,佛经的翻译赶不上佛教大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由于戒律经典缺乏,使广大佛教徒无法可循,以致上层僧侣穷奢极欲,无恶不作。为了维护佛教"真理",矫正时弊,年近古稀的法显毅然决定西赴天竺(古代印度),寻求戒律。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僧人 他们真的忌女色吗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僧人法显

这年春天,法显同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四人一起,从长安起身,向西进发,开始了漫长而艰苦卓绝的旅行。次年,他们到了张掖(今甘肃张掖),遇到了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五人,组成了十个人的"巡礼团",后来,又增加了一个慧达,总共十一个人。"巡礼团"西进至敦煌(敦煌),得到太守李浩的资助,西出阳关渡"沙河"(即白龙堆大沙漠)。法显等五人随使者先行,智严、宝云等人在后。白龙堆沙漠气候非常干燥,时有热风流沙,旅行者到此,往往被流沙埋没而丧命。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勇往直前,走了十七个昼夜,一千五百里路程,终于渡过了"沙河"。

接着,他们又经过鄯善国(新疆若羌)到了茑夷国(新疆焉耆)。他们在茑夷国住了两个多月,宝云等人也赶到了。当时,由于茑夷国信奉的是小乘教,法显一行属于大乘教,所以他们在茑夷国受到了冷遇,连食宿都无着落。不得已,智严、慧简、慧嵬三人返回高昌(新疆吐鲁番)筹措行资。僧绍随着西域僧人去了罽宾(在今克什米尔)。

法显等七人得到了前秦皇族苻公孙的资助,又开始向西南进发,穿越塔克拉玛大沙漠。法显一行走了一个月零五天,总算平安地走出了这个"进去出不来"的大沙漠,到达了于阗国(新疆和田)。于阗是当时西域佛教的一大中心,他们在这里观看了佛教"行像"仪式,住了三个月。接着继续前进,经过子合国,翻过葱岭,渡过新头河到了那竭国。法显和慧应、宝云、僧景等人则经宿呵多国、犍陀卫国而到了弗楼沙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慧景到那竭国后病了,道整陪他暂住。慧达一个人去到弗楼沙国,与法显他们会面。弗楼沙国是北天竺的佛教中心,慧达、宝云和僧景在这里了参访了佛迹以后便返回了中国,慧应在这里的佛钵寺病逝。

法显独自去了那竭国,与慧景、道整会合,三人一起南度小雪山(阿富汗的苏纳曼山。梵语中是对"大雪山"即喜马拉雅山而言)。此山也是冬夏积雪,三人爬到山的北阴,突然遇到寒风骤起,慧景受不住寒流的袭击被冻死了,法显抚摸着慧景的尸体,无限感慨地哭着说:"取经的愿望未实现,你却早死了,命也奈何!"然后与道整奋然前行,翻过小雪山,到达罗夷国。又经跋那国,再渡新头河,到达毗荼国。接着走过了摩头罗国,渡过了蒲那河,进入中天竺境。法显和道整用了四年多时间,周游中天竺,巡礼佛教故迹。

晋元兴三年( 404年),他们来到了佛教的发祥地-;拘萨罗国舍卫城的祗洹精舍。传说释迦牟尼生前在这里居住和说法时间最长,这里的僧人对法显不远万里来此求法,深表钦佩。《佛国记》载:"彼众僧叹曰:奇哉,边地之人乃能求法至此。自相谓言:我等诸师,和上相承,未见汉道人来到此地也。"这一年,法显还参访了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迦维罗卫城。

晋义熙元年( 405年),法显走到了佛教极其兴盛的达摩竭提国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学习梵书梵语,抄写经律,收集了《摩诃僧祗律》、《萨婆多部钞律》、《杂阿毗昙心》、《方等般泥洹经》、《綖经》、《摩诃僧祗阿毗昙》等六部佛教经典,一共住了三年。道整在巴连弗邑十分仰慕人家有沙门法则和众僧威仪,追叹故乡僧律残缺,发誓留住这里不回国了。而法显一心想着将戒律传回祖国,便一个人继续旅行。他周游了南天竺和东天竺,又在恒河三角洲的多摩梨帝国(印度泰姆鲁克)写经画(佛)像,住了两年。

东晋义熙五年( 409年)年底,法显离开多摩梨,搭乘商舶,纵渡孟加拉湾,到达了狮子国(斯里兰卡)。他在狮子国住在王城的无畏山精舍,求得了《弥沙塞律》、《长阿含》、《杂阿含》以及《杂藏》等四部经典。至此,法显身入异城已经十二年了。

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八月,法显完成了取经求法的任务,坐上商人的大舶,循海东归。不料行程中又遇大风,船失方向,随风飘流。正在船上粮水将尽之时,忽然到了岸边。法显上岸询问猎人,方知这里是青州长广郡(山东即墨)的劳山。青州长广郡太守李嶷听到法显从海外取经归来的消息,立即亲自赶到海边迎接。时为东晋义熙八年( 412年)七月十四日。法显65岁出游,前后共走了三十余国,历经十三年,回到祖国时已经七十八岁了。在这十三年中,法显跋山涉水,经历了人们难以想象的艰辛。正如他后来所说的:"顾寻所经,不觉心动汗流!"

3 译经大师,三论之祖-;-;鸠摩罗什

【人物简介】

鸠摩罗什(344-413 年),音译为鸠摩罗耆婆,又作鸠摩罗什婆,简称罗什。原籍天竺,生于西域龟兹国(新疆库车县)。其父名鸠摩罗炎,母名耆婆,属父母名字的合称,汉语的意思为"童寿"。东晋时后秦高僧,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与真谛(499-;569)、玄奘(602~664)、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另说还有义净(635-;713)并称为四大译经师。

幼年出家,初学小乘,后遍习大乘,尤善般若,并精通汉语,曾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妙义。他年少精进,又博闻强记,于是备受瞩目和赞叹。在东晋后秦弘始三年(401年),姚兴派人迎至长安(西安西北)从事译经,成为我国一大译经家。率弟子僧肇等八百余人,译出《摩诃般若》、《妙法莲华》、《维摩诘》、《阿弥陀》、《金刚》等经和《中》、《百》、《十二门》和《大智度》等论,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由于译文非常简洁晓畅,妙义自然诠显无碍,所以深受众人的喜爱,而广为流传,对于佛教的发展,有很大贡献。所介绍之中观宗学说,为后世三论宗之渊源。佛教成实师、天台宗,均由其所译经论而创立。著名弟子有道生、僧肇、道融、僧叡,时称"四圣"。

【生平事迹】

家世勋烈化行西域

鸠摩罗什的父亲鸠摩罗炎本是天竺婆罗门,出身望族,为了躲避相位而出家,并远投龟兹,被龟兹王奉为国师。龟兹王之妹有必生贵子的体相,西域各国争聘,均不应允,却倾心于国师。龟兹王于是强迫鸠摩罗炎还俗,与王妹成亲。

传说罗什七岁时,其母出游,见乱坟场中枯骨散落,于是要求出家,探寻生死之真相。她七日滴水不进,命悬一线。家人违拗不过,只好同意。

罗什也在此时同母亲一起出家,并游学西域诸国,学习佛教义理和修行方法。年纪还小的罗什此时已经名震西域了。他12岁时在沙勒国参学,沙勒王即专为他举行大法会,请他登高座讲经。随后在游学途中,罗什又论败了一位著名的外道,更加声名远播。20岁时罗什在龟兹王宫受具足戒,正式成为一名比丘。龟兹王特为罗什建造一个金狮子座,并铺以大秦锦褥,请他登座说法。当时的西域各王不仅尊崇佛法,而且仰慕罗什的神采,每年前来听罗什讲法时,都伏身在法座前,甘为罗什当阶梯,请他踩肩上座说法。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僧人 他们真的忌女色吗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僧人鸠摩罗什

灭国而迎颠沛平生

鸠摩罗什不仅在西域享有盛名,而且在汉地也多有传闻。史官上奏苻坚,说有奇星出现,应当有大德智的人前来中土。苻坚询问出此星当指鸠摩罗什之后,马上派遣骁骑将军吕光西伐龟兹,并一再嘱托吕光,若得罗什,马上送归。

龟兹被攻陷后,吕光虽然寻得罗什,但他并不信奉佛教,屡屡戏弄罗什取乐。一次行军途中,吕光在山下驻军,罗什劝说那是凶险之地,应当移到高地,吕光不听,结果半夜暴雨骤下,洪水泛滥,死伤数千。此后几次罗什的预言一一应验,吕光才有所收敛。他们回国,刚走到凉州,就传来了苻坚被姚苌所害的消息。于是吕光就留在凉州,自己称霸。吕光父子虽然并不学习佛法,但是畏惧罗什的才能为他人所用,所以也绝不放他回到龟兹或送去关内。从此罗什被羁困在凉州长达17年,精力最充沛的壮年时光缓缓地流逝。

姚苌、姚兴父子久慕罗什风采,数次遣使请迎罗什,吕氏不允。姚兴即位后,弘始三年,看到逍遥园中出现祥瑞,于是派遣姚硕德大破吕隆,灭后凉,终于迎得罗什到长安。此时的罗什已经58岁了。姚兴对罗什极为尊敬,奉为国师,慕名前来学习听讲的僧俗将近万人。

姚兴认为罗什这样的大师必有杰出的后嗣,于是不顾他出家人的身份,强要他收下十名美女。无奈的罗什此后只能搬出僧舍,另外别住了。每次升座开始讲法之前,罗什总会自嘲地告诫众人:"譬如臭泥中生莲花,但采莲花,勿取臭泥!"

4 一世祖师,传奇人物-;-;菩提达摩

【人物简介】

菩提达摩(  -536年),简称达摩,南北朝时人,佛教中国禅宗初代祖师,自称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被尊称为"东土第一代祖师"、"达摩祖师"。与宝志禅师、傅大士合称梁代三大士,于南朝梁武帝时期航海到广州。梁武帝信佛,达摩至南朝都城建业会梁武帝,面谈不契,遂一苇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阳,后卓锡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衣钵于慧可。后出禹门游化终身。相传达摩是《易筋经》的撰写者,少林七十二绝技的创造者,将佛教禅宗带入中国的布道者,拥有诸多神奇传说的人物,中国佛教的一世祖师。

【生平事迹】

身世师承

达摩的身世,后世传说甚多。他的弟子昙林说,他原是南天竺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后出家为僧。但《洛阳伽蓝记》则记载他是西域波斯国人。

达摩是释迦摩尼的第二十八代弟子,同时是天竺禅宗二十八代祖师。一次,达摩问师傅得到其佛法真谛之后,去何处传教。师傅吩咐他去中国,并告诉他不要去南方,南方君主好大喜功,无法领悟佛教真谛。

达摩在南北朝刘宋(470-478年)间,乘船来到中国南越地方(今广州)。其登岸处立有"西来初地"一碑。并建有千年古刹"华林寺"(初名"西来庵"。寺内的石塔中藏有21颗释迦佛的真身舍利子),相传为达摩所建。

根据《楞伽师资记》,达摩至中国后,成为求那跋陀罗的弟子,属于南天竺一乘宗(又称楞伽宗)。求那跋陀罗,义译为功德贤,中天竺人,于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年)译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后菩提达摩以此四卷本《楞伽经》传授徒众。达摩在《楞伽经》之外,又相当重视《般若经》、《维摩诘经》,这可能是他在江南这一带生活,受到江南佛教的影响所致。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僧人 他们真的忌女色吗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僧人菩提达摩

渡江面壁

传统上的说法,达摩自海路来到震旦后,闻说梁武帝信奉佛法,于是至金陵(今江苏南京)与其谈法。由于达摩与梁武帝的佛教理念不合,遂"一苇渡江"止于嵩山少林寺,于寺中面壁九年,称"壁观婆罗门"。在石洞留下《易筋经》和《洗髓经》。他所传授的禅法,在当时受到很大的争议,主要的门徒只有道育、慧可、昙林等人。

《续高僧传》和《楞伽师资记》均未见有梁武帝与菩提达摩晤见的记载。胡适在《菩提达摩考》和《书菩提达摩考后》两篇文章据唐朝初年道宣所撰的《续高僧传》证明,达摩来华最迟在刘宋灭亡(479年)以前,此时梁朝还未建立。

传播禅宗

达摩在中国始传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佛陀拈花微笑,迦叶会意,被认为是禅宗的开始。不立文字的意思是禅是脱离文字的,语言和文字只是描述万事万物的代号而已。这也是为什么慧能大字不认识一个,但是却通晓佛经的原因,只要明心见性,了解自己的心性,就可以成佛。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扬,终于一花五叶,盛开秘苑,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门,后人便尊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尊少林寺为中国禅宗祖庭。

东魏天平三年(536年)卒死于洛滨,葬熊耳山。

5 智者大师,天台创始-;-;智顗

【人物简介】

智顗(538~597年),南朝陈、隋时代的一位高僧。俗姓陈,字德安,荆州华容(湖北潜江)人。中国佛教天台宗四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天台宗为中国佛教宗派史上第一个宗派,因智顗晚年居住天台山,故称为天台宗。因以《法华经》为主要教义根据,故亦称为法华宗。十八岁投湘州果愿寺法绪出家,二十三岁拜慧思为师,修习禅法,证得法华三昧。并广弘教法,创五时八教的判教,强调止观双修的原则,发明一念三千、圆融三谛、一心三观的思想,成立天台宗的思想体系。在传承系谱上,尊龙树为初祖,以北齐慧文为二祖,慧思为三祖,智顗是四祖。自智顗以来,代代相传。隋炀帝授予智者之号。世称"智者大师"或"天台大师"。着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各二十卷及四教义等传也,生前度僧四千余人,传业弟子三十二,以灌顶、智越等最著名。

智顗大师,在中国素有"小释迦"的尊号。智顗一生力弘法华精神及龙树教学,并以中国独特的形式加以体系化。他所提出的"五时八教",综合佛陀的教法思想和经典内容,在判释经教上被视为最具代表性,而奠定天台宗教观基础。此外,智顗修正南方"轻禅重讲"与北方"轻讲重禅"的弊病,倡遵"教观双运"、"解行并进"的教学,独创依禅观而修行的止观法门,消溶中国几百年来南北方佛教的偏颇。由於他博识善辩,深达禅观,陈、隋两朝都对他相当尊重,陈宣帝甚且敬称他为"佛法雄杰,时匠所宗,训兼道俗,国之望也。"

【生平事迹】

祥瑞降诞宿植德本

智顗字德安,俗姓陈,生於梁武帝大同四年(538年)。祖籍颍川(许昌),后迁移到荆州(湖南)华容县。父亲陈起祖,为益阳县的散骑将军,骁勇善战,博通经传;母亲徐氏,勤修齐戒。

智顗善根启发甚早,自幼即合掌而眠,并且面西端坐。长大后,每见佛像则顶礼膜拜,遇出家人则恭敬仪止。七岁时,智顗常常前往寺院道场,师父见他才情殊特,便口授《普门品》,才教一遍,智顗已能背诵。

十五岁那年,因逢梁末兵乱,亲属分散流离,智顗深感荣华富贵难以长久,亲人受别离苦却转身感受,便在长沙的佛前发大愿心:"志愿出家修道,以荷担如来正法为已任。"次日,智顗雕刻檀木佛像一尊,早晚课诵礼拜,精进不断。后遭双亲往生的智顗,服丧之后,便向兄长告别,寻师访道而去。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僧人 他们真的忌女色吗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僧人智顗

因缘所成同听法华

智顗离家后,北度到硖州投靠舅父。十八岁那年,礼湘洲果愿寺沙门法绪出家,学习十戒道品律仪,后又到北方慧旷律师处学律。二十岁受具足大戒。

其间,智顗曾到大贤山诵读《法华经》、《无量义经》、《普贤观经》等,才二十余日便能究竟其义。同时,又进修方等,忏心净行,常感得胜相现前,此后,身心便觉融畅清净,日中舒爽轻利;受具足戒后,精研律藏,常在禅悦法喜之中。

智顗求法心切,却苦於江东之地无良师可请益,而听说南岳慧思禅师南下光州大苏山,於是甘冒陈齐边境刀兵之险,在陈天嘉元年(560年)来到慧思禅师座下。甫顶礼毕,慧思便说:"昔在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接着为他开示普贤道场,讲四安乐行。智顗遂在此修法华三昧,晨昏精进。如此经过三日夜,在诵到《药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时,智顗顿感身心寂静,豁然入定,亲见灵山一会,证入法华三昧。得慧思禅师印可后,慧思更为他开演教法。开悟后的智顗,身心焕然,有如华开,慧思因而叹言:"非尔弗感,非我莫识。此法华三昧前方便也。"从此,慧思便常命智顗开设讲筵,智顗亦不负所望,辩若悬河,舒卷之际,条理自存,听讲者无不信服。

判释经教安居天台

陈废帝光大元年(567年),智顗三十岁,在慧思禅师游岳后,智顗便率领法喜等三十余人前往陈都金陵(南京)弘传禅法。不久,受请移驻瓦官寺,这期间,智顗开讲《法华》经题,树立新的宗义,判释经教,奠定天台宗教观双美的基础。著名的"九旬谈妙",也是在这个时候。智顗在瓦官寺停留八年,除了讲说《法华》经题,另讲说《大智度论》、《次第禅门》等,并且撰写对后学影响颇巨的《六妙门》。当时的高官显要,如金紫光禄王固、侍中孔焕、仆射周弘正、徐陵、尚书毛喜等人,都对智顗相当尊重,也时常前往瓦官寺听闻佛法。甚至江南一带的法师大德,也率众前来问道参禅,法席之盛,空前未有。

陈太建七年(575年)九月,智顗离开金陵,来到天台山与定光和尚相遇。和尚问智顗,是否记得当年山头摇手相唤之事  大师惊异之余,恍然明白前梦乃是有所因缘,因而感应相通。谈论之间,钟声响彻满山,和尚表示钟声为召集有缘人而响,因此建议智顗驻足於此。於是智顗在定光和尚居住之北寻得一块胜地,在此创建草庵,种植松果。太建九年,帝敕赐"修禅寺"之号,率后妃从智顗受菩萨戒。

帝王请法道成返乡

智顗德业日隆,受陈后主七番请法后,於至德三年(585)再度前往金陵,挂锡灵曜寺,於太极殿开讲《大智度论》、《仁王般若经》等,当时名僧如慧旷、慧辩、慧暅等,都往赴盛会。移锡光宅寺后,讲说《法华经》,由弟子灌顶法师随侍记录成《法华文句》,此后智顗所讲经义,皆由灌顶录成书。

6 饮誉华夏,西游美名-;-;玄奘

【人物简介】

玄奘(602-664年),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俗姓陈,名袆,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河南偃师);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至天竺学习佛教。太宗贞观三年(629年,一作贞观元年),历经艰难抵达天竺。初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贞观十九年(645年)回到长安,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法谨严,所撰又有《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印度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历代民间广泛流传其故事,如元•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明•吴承恩《西游记》等,均由其事迹衍生。鲁迅先生曾高度赞扬其"舍身求法"精神,尊其是"中国的脊梁"。

【生平事迹】

早期生活

玄奘祖籍河南洛州缑氏县,家族本是儒学世家。为东汉名臣陈寔(104-;187年)的后代,曾祖陈钦曾任东魏上党(山西长治)太守,祖父陈康为北齐国子博士,父亲陈惠在隋初曾任江陵县令,大业末年辞官隐居,此后潜心儒学修养。他有三个哥哥,二哥陈素,早年于洛阳净土寺出家,以讲经说法闻名于世,号长捷法师。

玄奘于隋朝仁寿二年出生,少时因家境困难,跟长捷法师住净土寺,学习佛经五年。在这期间他学习了小乘和大乘佛教,而他本人偏好后者。他十一岁(613年)就熟读《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十三岁时(615年)洛阳度僧,被破格入选。玄奘出家以后看见诸位沙弥聚集放逸,大谈戏论,于是告诉诸位沙弥说:"经中不是这样说吗!'出家之人是为了求证无为法。’岂能再像无知小儿一般一直嬉戏,徒然浪费一生光阴。"其间听景法师讲《涅槃》,执卷阅读爱不释手,直到废寝忘食的地步,随从严法师学《摄论》,更加喜爱乃至将《摄大乘论》一次读完,再览就没有遗漏,大众皆感惊异,乃至令玄奘升座复述,玄奘法音或高或低分析详尽,尽得严法师宗旨,因此博得大众的钦敬,少年时期的玄奘已经显露出积极的修学态度,和美好的名声了。

618年隋朝灭亡。玄奘提议长捷法师一同前往唐朝首都长安参学,后得知当时名僧多在蜀地,因而又建议同往成都。在那里听宝暹讲《摄论》、道基讲《杂心》、惠振讲《八犍度论》。三、五年间,究通诸部,声誉大著。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玄奘在成都(据传在成都大慈寺)受具足戒。

武德七年(624年)玄奘私下与商人结伴离开成都,沿江东下参学。先到了荆州天皇寺。讲《摄论》、《杂心》,淮海一带的名僧闻风来听。六十高龄的大德智琰也对他执礼甚恭。讲毕以后,再次北上寻觅先德参学,到相州访休法师质问疑惑滞碍之法,继往赵州从道深学《成实论》,又到扬州听惠休讲《杂心》、《摄论》。贞观元年(627年),玄奘重游长安学习外国语文和佛学。先后从道岳、法常、僧辩、玄会诸师钻研《俱舍》、《摄论》、《涅槃》,他很快就穷尽各家学说,其才能倍受称赞,声誉满京师。仆射萧瑀奏请令他住庄严寺。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僧人 他们真的忌女色吗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僧人玄奘

西行求法

玄奘感到多年来在各地所闻异说不一,特别是当时流行的摄论宗(后并入法相宗)、地论宗两家有关法相之说多有乖违,因此渴望得到总赅三乘学说的《瑜伽师地论》,以求融汇贯通一切,于是决心前往印度求法。因得不到唐朝发放的过所(护照),所以始终未能如愿以偿。

629年,玄奘毅然由长安私发,冒险前往天竺。经过高昌国时,得高昌王曲文泰礼重供养,复欲强留奘师以为国之法导,奘师"水浆不涉于口三日,至第四日,王觉法师气息渐惙,深生愧惧,乃稽首礼谢",遂与奘师结为义兄弟,相盟自天竺返国时更住高昌三载受其供养,讲经说法。离开高昌后,奘师继续沿着西域诸国越过帕米尔高原,在异常险恶困苦的条件下,以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终于到达天竺。

在天竺的十多年间,玄奘跟随、请教过许多著名的高僧,他停留过的寺院包括当时如日中天的著名佛教中心那烂陀寺,他向该寺的住持,印度佛学权威戒贤法师学习《瑜伽师地论》与其余经论,戒贤是护法的徒弟,世亲的再传弟子。在贞观十三年,他曾在那烂陀寺代戒贤大师讲授《摄大乘论》和《唯识抉择论》。此后,玄奘还徒步考察了整个南亚次大陆。

学成以后,他立真唯识量论旨,在曲女城无遮辩论法会上,等待十八天,结果无人敢于出来辩难,他因此不战而胜,名声鹊起,威震全天竺,被当时大乘行者誉为摩诃耶那提婆(亦即"大乘天",被小乘佛教徒誉为木叉提婆,亦即"解脱天")。

翻译经文

643年,玄奘载誉启程回国,并将657部佛经带回中土。贞观十九年(645年),回到长安,受到唐太宗的热情接待。玄奘初见太宗时即表示希望前往嵩山少林寺译经,但没有得到批准,被指定住长安弘福寺。652年(永徽三年),玄奘在长安城内慈恩寺的西院筑五层塔,即今天的大雁塔,用以贮藏自天竺携来的经像。在唐太宗大力支持下,玄奘在长安设立译经院(国立翻译院),参与译经的优秀学员来自全国以及东亚诸国。他花了十几年时间在今西安北部约150公里的铜川市玉华宫内将约1330卷经文译成汉语。玄奘本身最感兴趣的是"唯识"部分。这些佛经后来从中国传往朝鲜半岛、越南和日本。显庆二年(657年)五月,高宗下敕,要求"其所欲翻经、论,无者先翻,有者在后"。显庆二年(657年)九月,玄奘借着陪驾住在洛阳的机会,第二次提出入住少林寺的请求,"望乞骸骨,毕命山林,礼诵经行,以答提奖"。次日,高宗回信拒绝。

玄奘依翻译佛典与对经文的阐释而开创了中国法相唯识宗,其学说却深深地影响了其他诸多宗派。奘师一生所翻经论,合七十四部,总一千三百三十八卷(目前学界流行说法为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为中土一切译师之最。

凤栖原野

龙朔三年(663年)十月玄奘译完最后一部佛典《大般若经》之后感慨说∶"向在京师,诸缘牵乱,岂有了日  "玄奘于麟德元年二月六日甲申子时(664年3月8日)圆寂,最初葬于白鹿原云经寺;669年,改葬于少陵原(又称凤栖原),建有舍利塔,并在此兴建兴教寺。

7 名扬海外,禅宗六祖-;-;惠能

【人物简介】

惠能(638-;713年),俗姓卢,唐代岭南新州(广东新兴县)人。佛教禅宗祖师,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祖籍河北范阳(定兴县),其父行瑫于唐武德三年(620年)被贬官流放至新州为民,寓于新州南夏卢村,后与朗传奇村女子李氏结婚。唐贞观十二年(638年)二月初八惠能诞生,开元元年(713年),圆寂于新兴国恩寺,世寿七十六岁。六祖圆寂的国恩寺成了禅宗顿教三大祖庭之一,有"中国禅宗发源地"与"岭南第一禅宗圣域"之称,名扬海内外。唐宪宗追谥大鉴禅师。著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惠能禅师的真身,供奉在广东韶关南华寺的灵照塔中。陈寅恪称赞六祖:"特提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旨,一扫僧徒繁琐章句之学,摧陷廓清,发聋振聩,固中国佛教史上一大事也!"

惠能,中国古代有这么一名僧人,他和孔子、老子一起被称为"东方三大圣人",又被欧洲学界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这已够传奇的了;更奇的是,被称为大圣人、大思想家的他竟然目不识丁,是个文盲。这样的奇人,开天辟地以来,全世界唯此一人!

【生平事迹】

先悟佛道,后入佛门

六祖惠能三岁丧父,家境贫困,迁居龙山山麓结舍打柴,靠卖柴养母,有一天,他负薪至筠城金台寺前,闻有人诵经,便问此是何经  从何而来  诵经者告知惠能,此是《金刚经》,是从黄梅五祖弘忍大师处传来。惠能闻经开悟,感悟佛法,从此对经便结下深深佛缘。二十四岁那年,他决定离开故乡赴黄梅礼见五祖弘忍,入门求佛,以求从五祖弘忍处参学《金刚经》。

惠能几经艰辛跋涉于龙朔元年(661年)到达湖北黄梅东山东禅寺,拜五祖弘忍和尚为师。弘忍见他,即问:"居士从何处来,欲求何物  "惠能说:"我是岭南人,唯求作佛。"弘忍说:"你是岭南人,又是獦獠,如何堪作佛  "惠能说:"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我只来求佛,不求余物",惠能出语惊人,弘忍知来者不凡,根基深厚,智能过人,遂命他随众劳动,在碓房舂米。惠能因身材瘦小,腰系一块60多斤重的石块增加体重,一脚一脚地踏碓舂米,在艰辛的劳动中"渐悟"佛性。惠能出家求佛,不同于其他出家人,因某种原因而入空门,然后在师父的传教后才明佛法。惠能是先悟佛道,后入佛门。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僧人 他们真的忌女色吗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僧人惠能

先成佛祖,后削发为僧

惠能在碓房踏碓八个月。有一天,弘忍为了考验东禅寺七百人禅解的浅深,准备传以衣钵,命各人作偈呈验。当时,神秀上座为教授师,即作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惠能也作一偈,请人写在壁上,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众人见此偈,甚是惊异。弘忍觉得这示法之人,已经见性,不但道出了禅的本意,而且比神秀理解得更深更透,更"空",更"无",更加唯心,认为他是接法的理想人选。恐人损害惠能,亲自至碓房暗示惠能晚上三更到方丈堂。是晚三更,弘忍向惠能宣讲《金刚经》,至"应无所往,而生其心",惠能大悟。弘忍便传顿教及衣钵,并对惠能说:"你为禅宗第六代祖,善自护持,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即送他离寺往九江渡口,临别又叮嘱他南去暂作隐晦,待时行化。惠能遵照弘忍"逢怀则止,遇会则藏"之机语,日夜兼程南返广东,隐遁于四会、怀集的大山之中,与猎人和当地村民一起生活劳作,历尽磨难,后在怀集冷坑上爱岭龟嘴岩(后人称六祖岩)栖身苦心修炼十六年之久。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居士修持中,他身承六代祖师之位,韬光养晦,严谨修行,勤练禅法,脱离浮躁,"顿悟"佛性,等待禅机。

仪凤元年(676年)正月八日,大唐盛世,时逢大运,教派争端平息,出山弘法机缘俱足,四十岁的惠能即从怀集至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因有二僧辩论风吹幡动,一个说风动,一个说幡动,争论不已。惠能便插口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们的心动。"大家听了为之惊诧。印宗法师契悟询知是禅宗法嗣,即拜为师。集众在法性寺内菩提树下为惠能剃发,请名德智光禅师等为他授具足戒。自此开辟佛教南宗,称"禅宗六祖"。

下下人有上上智

六祖惠能目不识丁,为后人留下惊世之作《六祖法宝坛经》。这是惠能去世后,其弟子将其法语言行整理成册,编写而成的,是中国唯一的佛教经书,也是佛教发源地印度以外唯一的佛教经书。成为研究中国和世界佛教史、文化史、思想史、哲学史的历史典籍。从唐朝至今,不少名人、文豪、学者毕生研究不绝。唐代的王维、柳宗元、刘禹锡,分别为六祖写碑赞;当年一位伟人曾向身边工作人员说了一段关于禅宗六祖的精辟论断:惠能主张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说;一方面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一方面使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因此,他被视为禅宗的真正的创始人,亦是中国佛教的始祖。在他的影响下,印度佛教至高无上的地位动摇了,甚至可以'呵佛骂祖’,他否定传统偶像和陈规,勇于创新,并把外来的宗教中国化。

佛教源于古印度,然后由海路和陆路分别传入中国,成为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两支,在中国生息发展,经历了许多曲折。在南朝梁武帝时期,由西竺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大师从广州西来初地登岸,在华林寺把佛法传给中国的慧可,代代相传到惠能后,佛教的禅宗得到发扬光大。禅宗大师惠能的基本思想是"明心见性",认为人们不必抛弃现实生活去进行修炼,因而把当时的贵族佛教改造为普罗大众的佛教。他还大胆地把古印度佛教的仪规、佛理、佛性和修行方式与中国传统的心性说、忠孝忍让伦理道德相糅合,把贵族式的静坐安心的禅法转换为向"运水搬柴"世间俗事去做的世俗化的顿悟法。他主张"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即心是佛,佛性人人皆有","直指人心","佛在我心,净心自悟,见性成佛"。六祖大师特别指出:"佛在心中,悟时众生是佛,迷时佛是众生。"所以,求佛参禅时,无处,无在,"吃、住、坐、卧都是禅师,无处不是禅,处处都是禅,修禅,学禅不拘形式,不拘一格,只要你心中念佛,学佛,行佛,你就是佛,心中有佛就能成佛。"

传佛心印,不传"衣钵"

《坛经》记载,五祖在传位给惠能时说"昔日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传,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古之佛传,惟传本体,师今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五祖还说:"以后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此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从五祖传位给惠能的嘱托中,清楚反映了达摩以前是传佛心印,但达摩初来中国时,很多人不了解,所以要用衣钵作祖位圣物的象征,从达摩把衣钵传给慧可(二祖)至僧灿(三祖)、道信(四祖)、弘忍(五祖)、惠能(六祖)的历次接法,均发生不少不尽佛意的事端。因此,五祖特别强调惠能今后传位不要再传容易引起争端的信物-;-;"衣钵"。而是要传心,以心传心,心心相印,谁能自悟自解佛法的都为佛。六祖惠能按五祖的旨意,只传心印,不传衣钵,避免了为接法产生不必要的事端,结果使得佛禅光大于世。唐朝惠能至今,只有六祖再没有七祖八祖……。虽然表面上好象祖位失传,但实际上佛法代代相传从不间断,相反佛法兴盛,惠能所弘发的禅学理论,使禅宗"西传",信徒"东往",在世界各地发扬光大,东南亚各国、日本、斯里兰卡和北美、欧洲大陆,至今仍有众多信徒。

8 丈量地球,密宗领袖-;-;一行

【人物简介】

一行(683~727年),中国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佛学家,本名张遂,魏州昌乐(河南省南乐县)人。张遂的曾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功臣张公谨。张氏家族在武则天时代已经衰微。张遂自幼刻苦学习历象和阴阳五行之学。青年时代即以学识渊博闻名于长安。为避开武则天的拉拢,剃度为僧,取名一行。先后在嵩山、天台山学习佛教经典和天文数学。曾翻译过多种印度佛经,后成为佛教一派-;-;密宗的领袖。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退位后,李唐王朝多次召他回京,均被拒绝。直到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唐玄宗李隆基派专人去接,他才回到长安。开元九年(公元721年),据李淳风的《麟德历》几次预报日食不准,玄宗命一行主持修编新历。一行一生中最主要的成就是编制《大衍历》,他在制造天文仪器、观测天象和主持天文大地测量方面也颇多贡献。

【生平事迹】

青年学识渊博而闻名

一行自小读书很多,到二十岁左右,已经博览经史,尤其精通阴阳五行之学。他曾写成阐释扬雄《太玄》的专著,名声不小。当时的武三思有意与他结交,但他顾忌其名声不好,便逃走了,正好遇上普寂禅师,就从普寂出家。有一位叫卢鸿的隐士,得知一行的才学,惊异地对普寂说,此子"非君所能教导也,当纵其游学"(《一行传》,《宋高僧传》卷五)。普寂同意一行外出寻访名师高僧,于是他遍访当时的名宿,并曾到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向一位老僧学历法。据《旧唐书》,唐玄宗于开元五年(717)派一行的族叔到湖北去请一行入京,向他请教安国抚民之道。

密宗领袖

一行在京城,一方面参加译经,一方面就是从事他的天文方面的科研工作。《佛祖统纪》说一行"传密教于金刚、无畏",向这两位传播不同密法的大士学习密法。《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三讲到善无畏时,也记一行等人曾参预善无畏的译事。一行参预译《大日经》是在开元十二年(724),次年写成《大日经疏》,此《疏》,是一行请善无畏阐释《大日经》义,由一行记录并发挥而成的,所以说这部《疏》体现出善无畏和一行的两人思想。据《宋高僧传》,一行又向金刚智学习《陀罗尼印》。金刚智又为一行设坛灌顶,一行还要求金刚智翻译金刚界一系的密法,于是在开元十一年(723)金刚智组织翻译《瑜伽念诵法》、《七俱胝陀罗尼》,一行为笔受。一行又拜不空为师,不空在其《金刚顶经大瑜伽秘密心地法门义诀》中说到,"开元七年,至于西京,一行禅师求我灌顶"。所以,一行的密法兼承胎藏界和金刚界两种,而能融为一体。本来胎藏界之理和金刚界之智也是合而不二的,两者的融合才构成完整的整体。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僧人 他们真的忌女色吗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僧人一行

重新制订历法

玄宗请一行进京的主要目的是要他重新制订历法。因为自太初(汉武帝年号)到麟德元年(664)之间,历史上先后有过二十五种历法,但都不精确,玄宗就因为麟德历所标的日蚀总是不准,就诏一行定新历法。

一行花了七年的时间,参考了大量的资料,做了许多实测,又制作仪器,以严谨的科学精神,终于写成《大衍历》。又为《大衍历》编制而制造了非常精密的黄道仪。

制造仪器和观测

一行主张在实测的基础上编订历法。为此,首先需要有测量天体位置的仪器。他于开元九年(721年)率府兵曹参军梁令瓒设计黄道游仪,并制成木模。一行决定用铜铁铸造,于开元十一年(723年)完成。这架仪器的黄道不是固定的,可以在赤道上移位,以符合岁差现象(当时认为岁差是黄道沿赤道西退,实则相反)。

后来,一行和梁令瓒等又设计制造水运浑象。这个以水力推动而运转的浑象,附有报时装置,可以自动报时,称为水运浑天或开元水运浑天俯视图。一行等以新制的黄道游仪观测日月五星的运动,测量一些恒星的赤道坐标和对黄道的相对位置,发现这些恒星的位置同汉代所测结果有很大变动。

主持天文大地测量

一行受诏改历后组织发起了一次大规模的天文大地测量工作。这次测量,用实测数据彻底地否定了历史上的"日影一寸,地差千里"的错误理论,提供了相当精确的地球子午线一度弧的长度。

一行发起这次大规模的天文测量主要目的有二。其一,中国古代有一种传统理论:"日影一寸,地差千里。"刘宋时期的天算家何承天根据当时在交州(越南河内)的测量数据,开始对此提出了怀疑,但长期未能得到证实。隋朝天算家刘焯则提出了用实测结果来否定这一错误说法的具体计划,但这个建议在隋朝没有被采纳。一行的测量则实现了这一计划。其二,当时发现,观测地点不同,日食发生的时刻和所见食象都不同,各节气的日影长度和漏刻昼夜分也不相同。这种现象是过去的历法所没有考虑到的。这就需要到各地进行实地测量。

当时测量的范围很广,北到北纬51 度左右的铁勒回纥部(蒙古乌兰巴托西南),南到约北纬18 度的林邑(越南的中部)等十三处,超出了现在中国南北的陆地疆界。这样的规模在世界科学史上都是空前的。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测算子午线一度的长度。得出大约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北极高度相差一度的结论。这实际上给出了地球子午线一度的长度。由于对唐尺数值的大小,人们目前的看法还不一致,故评价一行这次子午线测量的精度受到限制。初步的估计结果是,一行的测量值与现代值相比,相对误差大约为11.8%。

国外最早的子午线实测是在公元814 年,由天文学家阿尔•花剌子米(约783-;850)参与组织,在幼发拉底河平原进行了一次大地测量,测算结果得出子午线一度长为111.815 公里(现代理论值为110.6 公里),相当精确。但这已在一行之后九十年了。

制定《大衍历》及制作黄道仪

从开元十三年(725年)起,一行开始编历。经过两年时间,编成草稿,定名为《大衍历》。《大衍历》后经张说和历官陈玄景等人整理成书。从开元十七年起,根据《大衍历》编算成的每年的历书颁行全国。经过检验,《大衍历》比唐代已有的其他历法都更精密。开元二十一年传入日本,行用近百年。

黄道仪仿天的形状而制成圆球形,铜铸,上面标有星宿、赤道及周天的度数,由水力推动其旋转,一日一夜,天转一周。又在天外别置二轮,上面铸有日月,也能转动。以木柜为地,放在木柜子中,天球的一半在柜外,一半在柜中,又做两个木人,分别在木人前置钟鼓,每到一刻就自动击鼓,每至一辰则自动撞钟。这里面使用了齿轮系统。当时都称这一制作为奇妙神功,玄宗下令将它放在武成殿上让百官参观。但后来因为生锈,转不动了,就收藏在集贤院。

一行于开元十五年(727)十月去世,玄宗亲自撰塔铭,谥一行"大慧禅师"号。

9 僧界狂人,草书之圣-;-;怀素

【人物简介】

怀素(725-785年),唐时人,字藏真,僧名怀素,俗姓钱,汉族,永州零陵(湖南零陵)人。幼年好佛,出家为僧。怀素既是狂僧,又是醉鬼,更是书法史上领一代风骚的草书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有如疾风中的劲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与唐代另一草书家张旭齐名,人称"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是中国古典浪漫主义艺术的杰出代表,对后世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僧人 他们真的忌女色吗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僧人怀素

【生平事迹】

生于浓厚文化气氛环境

怀素幼年出家,依止于伯祖惠融禅师,惠融禅师亦醉心书法艺术,他俩人的书法艺术远近闻名。人称他们为"大钱师"、"小钱师"。

怀素的叔父钱起是唐代大历年间(766-;779年)的著名诗人,有"才子"之美称,曾任翰林学士,官至考功郎中。时任金吾兵曹的邬彤,钱塘人,也是唐代一位颇有名气的书法家,他的《金刚经》、《尊胜经》等书法作品,至宋代仍有人珍藏。

怀素生长在这种浓厚文化气氛的环境之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得他自幼就对书法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诸如东汉草圣张芝临池学书,池水被染黑;三国魏人钟繇昼夜习字,睡梦中还时常用手指在被子上比比划划,天长日久将被子磨穿;隋初和尚智永躲进小楼,三十年如一日地练字,秃笔成冢等故事,他都烂熟于胸。这些书坛上的精英就成了怀素学习的楷模。

芭蕉叶苦练字,成就狂草之圣

怀素早年苦于无钱买纸,曾将一个漆盘和一块方形木板专门用来练字,随着岁月的流逝,木板和漆盘都被写穿了底,写秃了的笔头堆积起来,就像当年智永禅师的"秃笔冢",垒得犹如小山一般。后来,怀素觉得漆板光滑,不易着墨,就效法古人在芭蕉叶上题诗的办法,在寺院附近的一块荒地,种植了一万多株芭蕉,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由于怀素没日没夜的练字,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办法,干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风冻得他手肤迸裂,他还是在所不顾,继续坚持不懈地练字。特别是芭蕉叶滑润的、不易着墨的特点,促成了怀素后来那种灵动疾速、忽断忽连、乍干乍湿的笔触和点画。

僧界狂人,不受世俗羁绊

精湛的书艺,使得年轻的怀素在家乡湖南一带很快获得了广泛的声誉,被推许为"草书天下独步"。每逢暖日高悬、凉风习习,气候宜人的日子,骚客酒徒总是聚集一堂,摆开笺麻素绢、宣州石砚,准备好粉壁白墙,然后纵酒酣歌、高谈阔论。酒酣耳热之后,怀素总是习惯性地斜倚在绳床上闭目休息一会儿,然后,突然纵身起床,挥笔疾书,如入无人之境。有时趁酒发兴,不仅是粉墙、纸张、素绢,就连衣裳、器皿,也都成了怀素的草书园地,常令观者嗟叹不己,时人谓之"醉僧"。

怀素一生云游,漂泊四海,他性情疏放,锐意草书,却无心修禅,更饮酒吃肉,交结名士,俗世交往非常广泛。除了书法别具一格、匠心独运以外,他还能赋诗吟句,与当时文化名流如李白、戴叔伦、颜真卿、钱起、陆羽等诸多名人交往甚密。每逢聚集,必饮酒恣情,疯狂极致,杰作连连。以"狂草"名世。

10 和尚军师,袈裟谋臣-;-;姚广孝

【人物简介】

姚广孝(1335~1418年),元末明初政治家、高僧,出自显赫的吴兴姚氏。幼名叫天禧,字斯道。祖籍河南汴梁(今开封),曾祖父随宋室南渡时逃到江南,落脚在长洲相城(苏州)。元至正十二年(1352)出家为僧,法名道衍,字斯道,自号逃虚子。元末明初的政治人物、诗人,明成祖朱棣自燕王时代起的谋士、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明成祖即位后,赐名姚广孝。

明朝洪武末年至永乐年间,在风云变幻、惊心动魄的政治舞台上,姚广孝若隐若现,神出鬼没,他身披袈裟,口喧佛号,是地地道道的和尚;他出谋划策,指点江山,是货真价实的军师。他最擅长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也能亲自指挥千军万马,守城却敌,在明成祖朱棣夺取江山的斗争中,他是第一功臣。但他恰如一条神龙,见首不见尾,使人感到莫测高深。他实在是一位神秘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在腥风血雨的朝代更迭中,计定江山的谋略家灿若繁星,不可胜数。这也不足为奇。但能够将超凡脱俗、四大皆空的和尚和积极用世、竭精殚智的谋臣集于一身者,却极为少见。而姚广孝就是这样一位神秘的和尚军师,一位身披袈裟的政治家和谋略家。

【生平事迹】

怪杰出世

姚广孝的祖父和父亲都是乡间郎中,生活虽然清苦,但祖辈事佛积善,很受乡里敬重。姚广孝十四岁时,由于姚家祖辈事佛,父母决定让他出家为僧,谋口饭吃。

姚广孝出家后,却从师于一个叫席应真的道士,向他学习"阴阳术数之学",同时还读书工诗,研究兵法。他云游四方,广交名士,精通佛、道、儒诸家之学,成了当时颇有名气的高僧。

吴中富庶,也是人才荟萃之地。姚广孝有四个好友,分别叫高启、杨基、张羽、徐贲,这四人自比于唐初四杰。其中的徐贲,号北郭生,比邻而居的高启、王行、宋克等十人,号称"北郭十友",均与姚广孝结为诗文好友。这些人劝姚广孝弃佛归儒,姚广孝婉言谢绝了。大约在元朝至正二十三年(1364年),他潜心内外典籍的学习,开始了佛、儒两家的对比与选择。在学佛访友和诗文来往中,他的政治思想逐渐成熟。

在元末乱世中,姚广孝叩钵吟诗,高谈阔论,确实不像个安分守己的出家人,倒像一个胸怀大志的书生。他渴望走元初怪僧刘秉忠的路子,辅佐明君,成就帝王之业。

洪武八年(1375年),姚广孝以通儒被召留京师天界寺。这一次他虽未得官,但这次赴京使他进一步交结了官宦和高僧,并增强了成就事业的雄心。

洪武九年,姚广孝回到苏州西山海云院,在那里住了四年,过着"无过客则终日危坐澄想"的生活。洪武十三年秋,他再次出游,次年"扬帆于浙江之上"。在好朋友宗泐的举荐下,他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再次被选高僧进京。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僧人 他们真的忌女色吗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僧人姚广孝

燕王朱棣的首席谋臣

洪武十五年八月,皇后马氏去世,朱元璋命令选拔天下的有道高僧来侍奉诸王,为诸王诵经荐福。宗泐是元末明初的著名高僧,当时正应诏在京,深得朱元璋器重,朱元璋称他为"泐秀才"。在他的举荐下,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召见了姚广孝。两人一交谈,竟非常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意。朱棣请姚广孝出山相助,姚广孝毫不犹豫,欣然应允。姚广孝就跟随燕王北上,来到了北平。为了遮人耳目,朱棣让他住持庆寿寺。两人从此频繁往来,经常秘密私谈,至于谈论什么,至今不得而知。

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太子病死,皇储之位成了空缺。朱元璋晚年丧子,悲痛不已。同年九月,在翰林学士刘三吾的建议下,朱元璋立年仅十岁的朱允炆为皇太孙,指定了未来的接班人。

朱元璋死后,朱棣得到消息,遂带领军队赴京奔丧。即将到达淮安时,却收到了朱允炆派人送来的敕符,让他立即返回自己的封地去。朱棣非常恼火,仍要下令过江。姚广孝赶忙劝阻说:"大王以至孝渡江,奈何有违诏命,反为不孝也,愿殿下养成龙虎之威也。他日风云感会,羽翼高举,则大江只投鞭可断也,今日何得屑屑于此哉!"朱棣听从了姚广孝的建议,虽然心中不满,但还是带兵返回了北平。实践证明,姚广孝的建议在当时的确是明智之举。因为如果朱棣强行过江,不仅有违朱元璋的"遗诏",闹不好还会搭上自己的性命。

1399年,朱允炆即位,改年号为建文。他上台之后,采纳了大臣齐秦和黄子澄的意见,大肆清除诸王,朱棣的处境十分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姚广孝立即密劝朱棣起兵夺取政权,但朱棣一直顾虑重重,下不了决心。为了进一步坚定燕王起兵的决心,姚广孝煞费苦心,以相面、占卜等方法不断地诱导,并对当时形势作了精辟的分析,朱棣终于被说动了。

靖难之役定天下

燕王朱棣在姚广孝等人的鼓动下,决意夺取皇位,与侄子建文帝决一雌雄。姚广孝作为燕王的主要辅佐和谋士,不但以自己的谋略使燕王最后下了决心,而且要作各方面细致的准备,其中的练兵和铸造兵器尤为重要。

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正式起兵。燕军一路破关拔城,来势凶猛,举国震动。建文帝急忙派耿柄文为征虏大将军,率三十万大军讨伐。燕王在姚广孝的辅佐下,采取两面夹击的战术,大破耿柄文的大军。

建文四年五月。燕王朱棣进入京师,终于夺取了明朝的政权,当了皇帝,他就是赫赫有名的明成祖,定年号为永乐。

不脱袈裟的政治家

朱棣即位后,姚广孝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宠信,马上被授予僧录司左善世。永乐二年(1404)四月,拜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并恢复了他的姓,赐名为广孝。太子少师是当时文臣的最高秩(正二品),是一个实职,由此可见朱棣对他是极为重用的。

永乐二年六月,姚广孝以钦差身份前往苏湖赈济,这是一种特殊的荣誉。离别故乡二十余年后,他终于衣锦还乡了。但是,回到故乡时,他的父母均已去世。父母没有看到他的功成名就,这不免使他感到有些怅然。姚广孝带着复杂的感情,将父母的灵位放进了少时出家的妙智庵。

姚广孝晚年最有成效的工作是先后主持了《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两部大书的编修。原来主持编修《永乐大典》的是解缙,解缙并没有理解皇帝编修这部巨书的宗旨。永乐二年二月,这部巨书完成后,定名为《文献大成》。上呈皇帝审阅,成祖对这部书不太满意。命姚广孝等人重修。永乐五年,这部包罗经、史、子、集、百家、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等内容的二万多卷的巨书,在姚广孝主持下顺利完成,并更名为《永乐大典》。

永乐九年,七十七岁的姚广孝再次受任监修官,主持《明太祖实录》的重新编修,直至他去世,大约六年多时间,他兢兢业业地完成了此项工作。这次修成的《明太祖实录》就是今天我们所见的三修本,这是一次真正的重修,所用的时间和全书的内容都大大超过了前两次的修纂。

姚广孝八十四岁时病重,不能朝见,仍居于庆寿寺。成祖多次亲往看视,赐予金唾壶。永乐十六年(1418年)三月二十八日,姚广孝死于寺中。他希望能够按照出家人的方式来安葬自己,朱棣同意了,并停止视朝二日以示哀悼。他被依照僧制安葬于京西卢沟河畔。三十日,镇远侯顾兴祖奉旨祭灵,并宣读了明成祖朱棣亲自撰写的祭文。

显示全文
为您推荐
《欢迎光临》播出近半,口碑稳中有升
《欢迎光临》播出近半,口碑稳中有升

本报记者 李夏至由正午阳光出品制作的都市生活轻喜剧《欢迎光临》在北京卫视播出接近一半,口碑稳中有升。该剧讲述一个酒店门童和空姐的恋爱故事,看似多少有点悬浮的设定需要大量的生活细节与戏剧手段来弥补。对《.........

发布时间:2023-06-01 14:03:12

月球背面为什么去不了,月球背面到底有什么?
月球背面为什么去不了,月球背面到底有什么?

【导读】 月球背面为什么去不了,月球背面到底有什么?,下面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作为太阳系中最为特殊的天体,月亮总是以一面面向地球,从来没见过它的背面长什么样,这主要是由于月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相同。然而自人类登月成功以来,如今已经成功发射探测器到火星了,但却根本没有月球背面的消息......

发布时间:2023-06-01 14:01:04

朱一龙爆发式的哭戏,刷新演艺圈新水平,拭目以待
朱一龙爆发式的哭戏,刷新演艺圈新水平,拭目以待

朱一龙主演的电影《峰爆》9月17日即将在各大电影院上映,这部属于灾难型的电影,里面没有过多装饰的场景和华丽的服饰。在灾难面前,个人是多么的渺小,他们帮助困难群众,为了保护家园逆行而上,在这期间产生的父.........

发布时间:2023-06-01 13:03:11

鸡胗怎么炒
鸡胗怎么炒

【导读】 鸡胗怎么炒,下面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用料:小米椒,鸡胗,大蒜,盐,生抽,黄酒。步骤:1、鸡胗冷水下锅,煮变色了捞起切片。鸡胗要切花,一来好看,二来容易熟又保持了爽口感。2、切好的鸡胗加盐加黄酒加生抽腌制半小时以上。3、大蒜切成蒜蓉,小米......

发布时间:2023-06-01 13:01:03

周迅觉得何炅黄磊太像空巢老人
周迅觉得何炅黄磊太像空巢老人

今日何炅晒出与黄磊的《向往的生活7》海报,何炅黄磊两人牵着小h小o画面很温馨夸姣的呢。可是有的网友却戏弄:“如同两个假笑空巢白叟”“孩子们都离开了,就剩俩老人了,能开心吗?”“这笑脸是p的吧?”这一季.........

发布时间:2023-06-01 12:03:13

十二金仙为什么入佛门 十二金仙为凡人做出了什么贡献
十二金仙为什么入佛门 十二金仙为凡人做出了什么贡献

【导读】 十二金仙为什么入佛门 十二金仙为凡人做出了什么贡献,下面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十二金仙并没有全部板衣佛门,十二金仙中慈航道人,普贤真人,文殊广法天尊和惧留孙最终依了佛门,分别变成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以及惧留孙佛。这四人成佛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因为这四位金仙经历过封神的劫......

发布时间:2023-06-01 12:01:04

张丹峰洪欣合体
张丹峰洪欣合体

5月28日,洪欣和张丹峰敞开了他们离婚闹剧后的初次合体直播,虽然仅仅秀恩爱并没有带货,却依然被网友骂惨了,网友纷繁表示:相比对张丹峰,现在对洪欣更没有好感了!直播间里,洪欣和张丹峰体现得非常恩爱,两个.........

发布时间:2023-06-01 11:03:11

耸怎么读
耸怎么读

【导读】 耸怎么读,下面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sǒng。耸,中国汉字。该字的基本字义是:高起,直立的意思,如:高耸入云、耸立、耸拔、耸峙。又意:惊动或聋的意思。耸相关词语:耸肩、耸惑、修耸、逼耸、耸恿、严耸、巉耸、耸壑、耸切、耸拔等。笔顺:撇、点......

发布时间:2023-06-01 11:01:03

张子枫:获华表奖优秀女演员奖很幸福
张子枫:获华表奖优秀女演员奖很幸福

第十八届、第十九届中国电影华表奖23日在北京揭晓。张子枫凭借《我的姐姐》获第十九届华表奖优秀女演员奖。 谈到获奖感受,张子枫说自己感觉很幸福,挺开心的。她坦言作为演员大家都一样,说不想得到奖.........

发布时间:2023-06-01 10:03:09

如来杀的是真孙悟空 如来杀死孙悟空的论据有哪些
如来杀的是真孙悟空 如来杀死孙悟空的论据有哪些

【导读】 如来杀的是真孙悟空 如来杀死孙悟空的论据有哪些,下面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在传说中说写到的是如来杀了孙悟空,因为不论是记载,还是《西游记》后期的演绎,都能看出很多的破绽,从分析上看,如来与六耳猕猴在之前就应该是认识的,但是如来通晓天下事,这一点有些解释不通。其实如来很明显就......

发布时间:2023-06-01 09:01:04

林西娅游乐园写真上线 俏皮灵动尽显温柔气质
林西娅游乐园写真上线 俏皮灵动尽显温柔气质

日前,林西娅在自己社交平台晒出一组新写真街拍。照片中,林西娅一身粉色毛衣秋冬感初显,落日余晖下玩耍流连于旋转木马之上,时而俏皮灵动、时而温柔妩媚。并配文到:保持童心,才不会变成无趣的大人。心态积极向上.........

发布时间:2023-06-01 08:03:15

赛太岁的法宝是什么?紫金铃(拥有它能战无不胜)
赛太岁的法宝是什么?紫金铃(拥有它能战无不胜)

【导读】 赛太岁的法宝是什么?紫金铃(拥有它能战无不胜),下面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我国四大名著《西游记》中,出场的人、神仙、妖怪等人物除了自身有些本领外,都是会有法宝护身的,不管这个法宝是不是自己的,但是一定很好用。那大家知道赛太岁的法宝是什么吗?小编今天就跟大家科普一下吧。赛太岁......

发布时间:2023-06-01 08:01:03